钱币的拼音:qián bì
钱qián,声母是q,韵母是ián,声调是二声。
币bì,声母是b,韵母是ì,声调是四声。
扩展资料
汉字笔画:
相关组词:
硬币[yìng bì]
金属制成的货币。
铸币[zhù bì]
由国家或国家准许铸造的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、具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。
港币[gǎng bì]
香港地区通行的货币,以圆为单位。
赝币[yàn bì]
伪造的货币(多指硬币)。
纸币[zhǐ bì]
俗称钞票。
“钱”字之本义是古代农具,状如大铲,名曰铫(yáo)。作为农具的“钱”字,读音jiǎn,从金戋声。作为钱币之义,钱即货泉也,藏之曰泉,流通曰布。西周之初,姜子牙定九府圆法,冶铜为钱,外圆内孔方,流通以易货。秦始皇统一度量衡,以秦国之半两钱为基准,统一钱币,其形制历朝各有不同,然外圆内孔方之大形一直延至清朝末年,如若改朝换代,年号改元,必在铜钱上注明年号,如“开元通宝、康熙通宝”等。
又,金钱之“钱”,之所以为“钱”,与“钱”之字义相关。《梦溪笔谈 》(卷十四·艺文一《右文说》)载:戋(jiàn)者小也,水之小者为浅,金之小者为钱,歹(去肉的残骨)而小者曰残,贝之小者曰贱。如此之类,皆以“戋”为义也。
币之本义乃帛也,引申为贵重之物,夏禹、商汤之时九贡之一也,谓之币贡。彼时之币形质繁杂,有贝币、皮币、齿币、鞭币、金(铜)币…每岁由地方诸侯进贡天子。其时杂币进贡犹可,用之贸易,换算颇非易事,故而姜子牙冶铜铸币,称为“钱币”,又经秦始皇统一之,一而贯之于现代,如今日之硬币,便源于铸铜为“钱币”之时。
古汉语中,“钱、币”均为单音节词,现代汉语中,“钱、币”仅为词素耳。如可说“硬币、纸币”,不可说“硬钱、纸钱”。可说“十元钱、五角钱”,不可说“三十元币、三角币”。“币”作为词素可合成钱币之种类、性质等词,如“纸币、硬币、人民币、外币”等。“钱”作为词素可合成钱币之数量及相关词,如“十元钱、有钱、银钱、花钱”等,其构词之规律皆源于古汉语中此二字之最初引申义。
以上考据,来源于《说文解字》、《康熙字典》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等工具书及《梦溪笔谈》等古文化丛书,再加上我老人家的瞎琢磨,虽登不得大雅之堂,亦愿诚恳求教于方家。我老人家大半生淡薄金钱,钱之为用,仅图温饱而已。为此笔谈者只因某日下班路过一新开张之钱币收藏馆,先欣赏招牌书体之美,进而想到“钱币”二字之训诂,故有以上一番考据。有钱人多不知道钱币二字之由来,阮囊羞涩之穷酸先生偏又要去搞什么钱币之训诂,真是应得一句临汾俗语:有锅盔的没牙,没牙的倒有锅盔。窃以为,作为中华之中小学语文教师,知道一些汉字训诂与考据,颇有益于自身文化素养之提高,至少是不会有坏处的。